▲中壇元帥

▲福德正神

順正府大王公

    順正大王,是閩南泉州青陽的地方神,明朝永樂年間敕封慈濟顯應威烈明王,明末又封順正武惠大王,簡稱黃王爺,民間稱其為紅祖公,是閩南泉州晉江地區的鄉土神靈。

    說法繁多,一般說法其神名為黃志,字文正,宋朝潮州人,淳熙十三年(1186年)九月初五日生,口不能言,遂向天許願願服侍能醫治此疾者。

    後隨父移居福建泉州青陽洪塘村,途中遇見寶謨殿大學士蔡次傅車駕,隨即能言,故黃志投身蔡府,蔡命為書僮。黃在蔡府展現了許多神蹟,比如咒甕甕即自入井打水,或者劃線趕鵝食草,鵝不逾越界線等等。蔡驚訝之餘,不敢以為奴僕,改以之為門客。黃嘉定十三年(1220年)正月初四日仙逝於泉州石鼓廟,享年三十有五,之後,蔡家立廟祭拜,其後裔皆奉祀之,尊稱為「大王公」。

    明朝崇禎年間蔡家後人雲南布政使蔡侃(萬曆卅五年丁未科進士)討伐四川、雲貴兵亂,奉其神位於軍中,戰鬥時士兵見到黃顯靈乘馬率兵助戰,於是蔡侃上表請封,朝廷封其廟為「順正府」,封其為「武惠尊王」,民間稱其為「順正府大王公」,簡稱「順正大王」,廣受晉江鄉民奉祀。因為面色赤紅,故又被暱稱為「紅祖公」。

    左右護法:左為洪總管,右為吳太尉;配祀「康舍人」(俗稱「紅舍人」)、「阮舍人」(俗稱「白舍人」),洪總管據說是一名修道有成的道士,在青陽石鼓廟建造神像時前往觀看,卻站著倚杖而卒,託夢告知鄉民自己已經成為順正大王幕府的總管,於是廟方以其遺體真身塑像,尊稱為洪總管。

    聖誕為農曆九月初五,祖廟為晉江青陽石鼓廟。除下述廟宇外亦為台中龍井紀氏、晉江青陽蔡柯二氏後裔奉祀。

臨水三奶夫人

    臨水夫人姓陳名靖姑,為唐時福建古田縣臨水鄉人,生於唐太宗大曆二年 (西元七六七年)據說陳靖姑年少時就異常聰穎,而且有通靈的能力,長大後嫁 給劉隴為妻。懷孕幾個月後,福建一帶鬧大災旱,陳睛貼雖然已懷孕數月,但 仍帶著身孕設壇施法祈雨,果獲普降甘霖,旱災解除,可是因動胎氣而流產死 亡,年僅二四歲,死時發下誓言二「死後要做助產神,專門救助難產婦女」。 相傳後唐皇后難產,危在旦夕,陳靖姑知道後,化身到後宮幫助皇后順利生下 了太子,皇帝知道後,龍心大悅,敕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夫人」建廟於古 田,於是陳靖姑聲名大噪,因此產婦如果想要生產順利,就到廟祈求臨水夫 人,後世視安產之神,在清咸豐年問晉封為「順天聖母」。

    二夫人李三娘(李三靖)是連江縣人,年青時喪夫,回娘家居住,當時當 地流行一種登仙境的習俗,在海口定時出現一座高樓,凡虔誠信徒隨樓「登天 為仙」,當信徒登樓後,轉眼問就消失無跡,故爾人們都道是神樓將人送往極 樂世界,睛貼風聞此事,因而結識陣願,當睛貼發現海口海市蜃樓是蜃魚精作 怪,立即騰空而下,將劍對準猛刺不己,過了片時,風平浪靜,水面上浮起了 一隻碩大無比蜃魚,眾人才知道魚精作怪,靖姑又施法超度在此枉死的冤魂。 眾人泣淚感謝,匡眼自然感激不盡,隨鯖貼學習仙法,陣戶願學了仙法,常常 為民除害。

    第三位夫人林九娘(林紗娘)羅源縣飛竹村人,十七歲時隨父回故鄉,那時 羅源白塔嶺白塔寺有個住持,外號隧悶贈,仗著自己會妖術,欺壓鄉民,有次 打聽到九娘十分秀美,立即使用妖法,把阮限一家五口的魂魄抓到寺中,分別 覆蓋在石盒中,把守九娘靈魂小和尚偷偷打開觀看,九娘的靈魂乘機逃逸,飛 向隋貼控訴,睛貼同情阮限遭遇,救了汍限一家人,伏妖後,阮限十分感激, 便誠心請求睛貼收為弟子,阮限從此跟隨鯖貼習法,行道積德。

鎮東五王大巡

   王爺公俗稱千歲,共有三百六十位、一百三十二姓,在台灣有九十幾個姓。

    最早奉祀王爺的宮廟,大部份都在沿海一帶,以高雄、台南、嘉義、雲林等地最為普遍。但是在王爺公的威靈顯赫的事𤂌廣為流傳的情況下,信徒已經遍布全台。

    在台灣王爺信仰包括一府千歲、二府千歲、三府千歲、五府千歲、七府千歲、五年千歲等,其中五府千歲的王爺就有:蘇、王、梁、秦、蔡;李、吳、池、陳、伍;池、邢、金、何、馬;溫、白、紀、范、雷;朱、岳、韓、金、伍等不同組合。

    這裡所要介紹的五府千歲,是李、池、吳、朱、范。根據《南鯤鯓代天府沿革》的記載,五府千歲是隋代末期人氏,隋煬帝執政時荒縱無道,戰爭四起,百姓生活非常困苦。當時李、池、吳、朱、范五人,乃是結拜為生死之交的異姓兄弟,知道隋煬帝不是他們所欲輔佐的明君,於是變賣家產,賑濟百姓,五兄弟相偕投靠唐高祖,幫助高祖打敗隋煬帝,建立唐代。

    唐武德五年(六二二年),李、池、吳、朱、范五兄奉命領兵平定廣州,路過九江時又智擒叛賊輔公佑,回京之後,唐高祖嘉許其功勞,賞賜奴婢。但是五兄弟生性仁慈,不但使百名奴婢回歸故里,又贈送金銀,從此五兄弟的仁慈以及豐功偉績傳遍各地。

李府千歲(大王):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池府千歲(二王):農曆六月十八日吳府千歲
吳府千歲(三王):農曆九月十五日
朱府千歲(四王):農曆八月十五日
范府千歲(五王):農曆四月二十七日

中壇元帥

哪吒,為中國神話、印度神話人物,考據係源於佛教護法神,融入中國文化,而後也興盛於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在佛教傳說中,哪吒是一名青少年天神(原型可能是古波斯的神靈),法力高強,擁護佛法,是毘沙門天王的後裔,也是釋迦佛的弟子,稱哪吒太子、那拏天等。

在道教中,哪吒姓李,父親是托塔李天王,上有二兄金吒、木吒,排行第三。哪吒係太乙天尊的高徒,也是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將領之一,統帥五營神兵。道教的頭銜為太子元帥、中壇元帥、火輪天王、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等,民間一般尊稱太子爺、三太子,哪吒是華人崇敬的神靈,於很多民間故事中出現,也出現在《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多部文學作品中。

相傳哪吒割肉還母、削骨還父,後來被其恩師以蓮花化身復活,終於修成正果,香港科幻小說家衛斯理(倪匡)曾經這樣評價過哪吒:「常常羨慕哪吒三太子能夠削骨還父,割肉還母,了卻了血肉之軀,從此自由自在,再也不必受父母所生肉體的束縛。蓮花化身之後,便進入了生命的高級形態,以靈魂為主的生命形式,摒棄了百無一是的臭皮囊。」

福德正神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福德老爺、土地公伯、福德公伯、土地神、地主爺、土地爺、社神、社公等。琉球稱為土帝君。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為開工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