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西晉末人 (西元二六五年―三一六年)距今約一千七百多年前, 生於越之西,嵩之南(即今之廣西與西康省兩省之越 雋縣人),後移居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廣興文教,為蜀中 師,曾任晉朝官吏,蜀人感懷恩德,立廟曰「清虛觀」,恭奉 〔梓潼帝君祠」祀之。
文昌帝君提倡救人之災,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 廣行陰德,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行時時之方便,做種 種之陰功,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千餘年來教化國人良心道德, 靈威顯赫。
相傳唐玄宗避難四川時,曾顯化於萬里橋救駕,玄宗為感其 恩澤,追封為「左丞相」,唐僖宗時亦有陰助之功,加封「順濟 王」。宋太祖敕封「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元仁宗延祐三年 (西元一三一四年)加封聖號「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帝君」,明景 宗景泰五年(西元一四五四年)於北京興建廟宇,皇帝親敕賜 「文昌宮」額,清嘉慶六年(西元一八○一年)仁宗敕令禮部, 將「梓潼帝君」正式列入祀典,並通令天下學府建廟祀之,春秋 二季則遣官致祭,後人考期時,必備果品至廟參拜,祈求金榜題名。
另姜府王爺是一位大夫,保佑善信身心健康,滅除諸疾,增 福延壽,薛府千歲專為上班大德者祐求仕途如意,功成名就。
本宮提供考生 文昌帝君 金榜題名文疏
薛府千歲
『薛府王爺』又稱薛府千歲,薛府王爺名諱剛,薛丁山之子,為丁山仇家轉世。某年中秋夜晚,帝都大放花燈,薛剛飲酒狂歡,大鬧京師,唐高宗憤怒,欲捉拿薛剛,薛剛力大,萬分掙扎,正好七皇子出巡,受到薛剛驚擾,跌倒摔死。皇帝見皇子被害,以為薛造反,驚嚇過度而死。武則天下令除滅薛剛一家。薛剛逃脫,母親樊梨花也被梨山老母所救。薛剛悲憤萬分。不久武則天篡位,改國號大周。薛剛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起兵,扶持唐中宗復辟,挽救了唐朝。中宗封薛剛為郡王,薛家世族,老少均有封賞。薛府王爺聖誕為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姜府王爺
「王爺」是對親王、郡王的尊稱,其位階僅次於皇帝;在傳統信仰裡,「王爺神」在地方鎮守時,受人民百姓尊崇為「王」,統稱為「千歲」,又稱「千歲爺」、「王爺公」或「大人」。有些源流不詳的所謂「侯爺」、「王公」、「大帝」、「元帥」、「將軍」、「相公」等神,也往往認為是王爺神。一般千歲(或王爺)神尊的造型,神尊穿著大多穿以漢服典型特徵模樣,有錦袍玉帶的文官,還有頂盔貫甲的武將。
千歲的職權一般被認定為直屬天庭,因此祂是由玉皇大帝授命下凡奉玉旨巡察人間善惡的神祇,其配屬有天將天兵、地將地兵及直屬中軍,如五營神兵,主要職務在於「代天巡狩」,信仰流傳至今,並且為百姓驅除瘟疫與魑魅,甚至獎勵善信,懲罰惡人,奉玉旨出巡稱謂「代天巡狩」,故人間多半會加以敬奉。所在王府稱為「代天府」。
隨時代變遷,王爺信仰至今,已經不限掌理瘟疫者,其代天巡狩之標誌,幾乎等同於古時的巡按,今日為人伸冤的司法官,也類似負責行政的地方官,與最早的瘟神、厲鬼傳說,已不盡相同。
而臺灣的王爺信仰,也常被認為有航海守護神的能力。如屏東縣東港鎮漁民常會參拜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昔日新北市淡水區碼頭苦力工人常參拜淡水祖師廟奉祀的蕭府王爺等。